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礦業領域也掀起了一股清新之風、綠色之風,從地質勘探到礦山建設,從生產冶煉到發展循環經濟,從治理地質環境到礦城轉型,誕生了一批批成功模式和示范項目,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湘錳模式:為民生而治理地質環境
對破壞的礦山地質環境該如何治理,治理的目的又是什么?提到這些問題,許多人甚至包括業內人士普遍的觀點是,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主要就是為了修復在礦業開發活動中被破壞的地質環境,恢復其原來的地貌和生態。然而,湘潭錳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項目不單單是為了修復礦區的生態環境而治理,更應為了礦區的民生和發展而治理,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來推動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修復,實現礦區的“生態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蛻變。
點評:水域污染、廢渣遍野、地表塌陷、山體滑坡、房屋開裂……正是因為多年深受地質環境破壞之苦,素有“百年錳礦”、“世界錳都”之稱的湖南湘潭錳礦才以壯士斷腕之勇氣下決心治理地質環境,并在治理地質環境中站位高遠——不僅僅是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將礦區地質環境治理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相統籌,將生態環境修復與民生福祉相聯系。于是,才有了充滿生機的湘錳模式,才有了日漸成熟的國家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才有了湖南湘潭錳礦的綠色轉型。
自貢:鹽礦資源串成特色游
自貢,這是一座略有些寧靜的城市,綠樹成蔭,素有“千年鹽都”的美稱,“自貢”兩字也是取自史上兩大鹽井的名稱。最近幾年,在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自貢悄然興起了鹽礦專項的特色旅游,其中以“燊海井-吉成井-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東源井”線路最為經典。這條線路不僅有歷史悠久的井鹽生產遺跡景觀,而且系統地集中展示了鹽礦的古法開采及制鹽工藝,因此被稱為古代鹽礦開采的活化石。更為難得的是,一些鹽井雖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至今仍在生產,服務于周邊區域。
點評:可以說,資源型城市資源枯竭之后的轉型之路,不盡相同,但大都會考慮優勢資源的積聚效應。自貢也不例外。其鹽井不僅開采了上百年延續至今,而且古法工藝得以保留和傳承,甚至連古代鹽商生活的痕跡亦能從中尋覓,不愧為鹽礦開采的活化石。這一活化石里,不僅有自貢人現在的生產生活,還有自貢人的過去和未來。這是自貢的特色,也是自貢的優勢。發展特色旅游,自貢找對了路。
青海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
《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經青海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這是青藏高原、也是我國藏區誕生的第一部省級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據了解,該條例共分7章,分別對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主體、規劃與建設、保護與治理、保障機制、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該條例已于2015年3月開始實施。
點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規定加以落實,以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一時間,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對于青海而言,其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尤為突出。這里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不僅是生態環境脆弱區,還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作為青藏高原也是我國藏區誕生的第一部省級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將擔負起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民族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任。
海州露天煤礦:廢礦坑變身綠寶盆
位于遼寧阜新的海州露天礦曾是共和國的驕傲,但露天的開采方式對生態構成了威脅,黃土飛揚,滑坡多發。為此,當地努力復墾,建成了國家土地復墾項目示范區。阜新市投資5639萬元開展了土地復墾工作,復墾面積998公頃,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客土回填工程,將百余米高的煤矸石山進行了平整并覆蓋黃土,同時還建設了農田水利工程和護坡林工程;在露天礦外圍修建永久性排水溝、排水巷道和坑內排水溝,以排疏聚集在坑底的積水。
點評: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阜新等一批老工業城市在保障資源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阜新等一批老工業城市又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保障作用;而在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阜新依然是國家的驕傲。面對轉型之痛,這座老礦城奮起而為,煥發出勃勃生機,成功地走出一條特色的振興之路,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樣本和試點。阜新海州露天礦是國家土地復墾項目示范區,更是阜新人多年傳承下來的精神文化遺產。
廣州擬設“環保警察”
廣東省環保廳會同粵“公檢法”聯合出臺了《關于查處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創新建立并規范了環保與公安聯合執法機制、環保與公檢法部門聯席會議與信息共享機制、環境恢復性司法機制。據了解,廣州也正在醞釀設立“環保警察”,方案已經基本完成。
點評:環境保護,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人人與其息息相關。而保護環境,尤其是環保執法,卻往往成了環保部門的獨角戲。加之自身財力、物力、人力、權力所限,環保部門縱然豪情滿懷,終歸也難逃現實的尷尬。而此次廣東省環保廳會同粵“公檢法”聯合出臺《關于查處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將公檢法部門納入其中,實現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大大完善了環保機制,壯大了環保力量。
湖南省郴州市實現綠色逆襲
湖南省郴州市古稱“林邑”,意為“林中之城”。不難想像,這座“林生郴,郴潤林”的湘南邊城千百年來是何等的綠意滿城、風光旖旎。然而,同樣拜天所賜的巨大礦藏卻也曾使得郴州大山開裂、污水橫流、綠葉蒙塵。作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郴州市近年來努力打破“因礦而興、因礦而亂”的資源魔咒,擺脫資源路徑依賴,實現了“灰色樣本”的綠色逆襲,也拓展了經濟發展的新天地。
點評:郴州,曾是被稱為“林中之城”的林邑,也曾是過度依賴資源的“灰色樣本”。過去,是郴州的夢,也是郴州的痛。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才有了“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的綠色逆襲。下猛藥,除沉疴,郴州有這樣的膽識和魄力!澳壳,郴州是湖南省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郴州市歷年來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最好的時期”,這是國家十二部委檢查驗收組的評價,更是郴州人打破魔咒后的收獲。
兗礦實行“史上最嚴”環保問責制
兗礦集團召開環保專題會,明確將環保指標作為集團當前和今后一項“硬任務”,并增加環保工作在各類考核中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兗礦集團本次會議提出了包括環保工作路線圖和具體時間表在內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規劃用3年時間投資10億元,集中解決環保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點評:時下,用“數九寒冬”來形容煤炭企業的處境一點都不為過,需求不振,價格下滑,經營困難,資金回籠難……煤炭企業無論大小,無論身份,概莫能外。即便如此,兗礦集團也沒有放松對環保的要求,甚至實行“史上最嚴”環保問責制,并規劃三年行動計劃,集中解決環保突出問題。這就是國有企業對于社會責任、公共事物的擔當。
海南。河械V不采偏要綠
“停止新設探礦權采礦權審批,在生態保護區內嚴禁礦產資源開發,加強礦山采空區復墾復綠!边@是海南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做出的嚴格規定。海南省政府在出臺了一攬子規章制度,對礦產資源開發實行鐵腕治理的同時,本著“逐步還清舊賬,不欠新賬”的原則,加快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海南省政府更是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列入了對市縣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標。
點評:其實,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就像是一對親兄弟,雖然時有矛盾,但最終血濃于水,是能夠實現共存共榮共發展的,但需要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短期與長期利益的關系。眾所周知,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的最大資本和優勢。因此,“生態立省”對海南這個旅游產業發達的省份而言,意義非同一般。礦產資源開發以生態優先,為生態讓路,正是海南省立足長遠,放棄眼前利益的智慧。
陜西礦產資源開發不再“任性”
陜西重拳出擊,加大對礦業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嚴格礦業整治措施、進一步落實治理責任,全省礦業“胡干、亂干”的現象明顯減少,綠色礦業開發逐漸成為該省礦業發展主流。陜西省礦產資源豐富,已開發利用的各類礦產有75種,各類礦山企業3977個,礦石年生產總量1.27億噸。對此,該省明確提出了在未來5年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礦業綠色發展理念,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同時,該省大力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打造綠色生活空間,培育綠色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美好家園。
點評:過去,由于諸多原因,各地在礦產資源開發上存在許多“任性”行為,以致于寶貴資源被浪費,生態環境被破壞。所幸的是,這種野蠻開發、破壞性開發的危害性正逐漸被相關部門意識到,并被加以制止,用綠色開發取而代之。陜西省此次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理念,正是基于礦產資源為自然界組成部分的考量,改“任性”為“理性”,惟有尊重,方能和諧共贏。
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出爐
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國家林業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名單的通知》,明確河北省張家口市等30個市(州、地區)、北京市房山區等113個縣(市、區)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點評: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成功的樣本和示范,各地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中才會“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追有方向”,才會有一定的經驗可以借鑒。此次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出爐,無疑也為各地生態保護與建設樹起了標桿。既然是首批,而且又是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凡是榜上有名者一定有其出彩的地方。而對于上榜者而言,這既是榮譽,也是激勵。
晉城啟動新一輪采煤沉陷區治理
山西晉城市政府印發了《晉城市采煤沉陷區治理2015年行動方案》,對5個縣12個鄉(鎮)31個村4426戶12211人進行搬遷安置。這意味著晉城已啟動了新一輪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此次治理,晉城市將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實施;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公平公正,嚴格管理”的原則,參照國有重點煤礦治理標準,結合實際,對采煤沉陷區內受損嚴重的村莊采取搬遷安置的方式進行治理,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點評:晉城是山西的煤炭資源大市,素有“煤鐵之鄉”之稱。與山西其他煤炭資源產地一樣,由于多年開采,晉城市形成了大面積的煤礦采空區,并誘發了采空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作為采煤沉陷區治理的原則,“誰破壞,誰治理”早已成為共識。但因具體情況不同,各地治理模式與治理機制卻不盡相同。對于大多數采空區而言,治理資金緊張是突出問題。此次,晉城采煤沉陷區治理采取靈活方式,資金由國家投資、省級投資、市級配套投資、縣級配套投資、企業配套投資和居民個人出資構成,定是下了功夫。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環境保護部通報了《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其中,最受公眾關注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狀況依然令人憂慮!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由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完成,是反映中國2014年環境狀況的公開年度報告。
點評:這是環境環保部向社會公眾交上的年度“作業”!白鳂I”中,有喜亦有憂。喜的是,2014年我國水、土污染狀況與上年相比并沒有發生更嚴重的惡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任務順利完成;憂的是,大氣污染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遠,水污染狀況不容樂觀,同時還面臨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白鳂I”之外,最大的喜莫過于我國政府對于環境信息公開的坦城,以及由此喚醒的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
“金昌模式”帶活甘肅資源綜合利用
甘肅金昌市循環經濟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其中,金昌北方國能鋰業公司年產1萬噸碳酸鋰提純項目、金昌鑫盛源金屬材料公司超細金屬及氧化物生產線、金川神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公司年處理80萬噸銅渣項目、金川集團銅陽極泥貴金屬綜合利用項目等60多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加緊建設,逐漸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全市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的綜合利用率已分別達到42%、84%和99.8%。
點評: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金昌市緣礦興企、因企設市,被稱為“祖國的鎳都”。以鎳資源為支點,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也成為了金昌市歷來的優良傳統。秉承這一傳統,金昌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共生發展、科技引領支撐、園區承載聚集、機制創新保障”為突出特征的“金昌模式”,激活了甘肅資源綜合利用的一池春水。
京津冀啟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計劃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加緊制訂,將啟動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計劃要求,推進尾礦、廢石、粉煤灰、電子電器廢棄物等協同利用,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和生態一體化發展。河北省政府已經提出了推動京津冀地區省部共建尾礦資源化利用協作創新平臺的構想。承德市政府與北京市住建委簽訂協議,充分利用該市近20億立方米尾礦資源生產建筑材料供應北京市場。
點評:京、津、冀,因其歷史和地理上的緊密性,往往被看作一個相融相促的整體。加之“京津冀一體化”的提速,其之間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實踐越來越多,涉及面也越來越廣!毒┙蚣郊爸苓叺貐^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的制訂,旨在通過啟動區域發展機制,為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搭建平臺。在這一平臺上,京津冀共享的不僅是工業資源,還有先進的技術與工藝。
煤制燃料迎最嚴環保標準
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導意見》(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吨笇б庖姟肪幹普f明中提及,“針對新問題、新挑戰,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了現階段的發展思路”!吨笇б庖姟分毖,國內已建成的少數示范項目暫時還不具備大規模產能建設的條件,明確“十三五”期間的首要任務仍為產業化工程示范!吨笇б庖姟诽岢鰧π陆ㄊ痉俄椖繉嵭凶顕栏竦沫h保標準,包括首次對全行業提出的廢水零排放要求。
點評:對于煤化工項目,我國政府出于環保的考慮,態度是相當審慎和理性的,甚至直言“國內已建成的少數示范項目暫時還不具備大規模產能建設的條件”,明確“十三五”期間的首要任務仍為產業化工程示范。毋庸置疑,前期煤化工項目因為盲目投資付出了很大代價。業內對新政策也是“又盼又怕”。此次《關于規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對全行業提出的廢水零排放要求,被稱為最嚴環保標準,但這也許是行業理性發展的“清心劑”。
華東有色海洋院鹽堿地上繪“藍圖”
華東有色地勘局海洋地質研究院與江蘇南通濱海園區管委會就承擔實施“南通市濱海園區鹽堿地改良項目”達成協議,項目計劃改良鹽堿地3200畝。華東有色海洋研究院將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及專有地質技術,綜合利用水利、生物、地球化學等手段,通過改良和治理,使園區土壤相關指標達到基本農田標準要求,建成生態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濱海園區開發建設提供后備資源,同時也為江蘇沿,F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思路和樣板。屆時,荒蕪的鹽堿地將果木成林、稻花飄香、蔬菜滿園。
點評: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與條件。而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江蘇而言,其耕地就如同大熊貓一樣珍貴。此次華東有色地勘局海洋地質研究院與江蘇南通濱海園區合作改良3200畝鹽堿地,無疑是化腐朽為神奇。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源于華東有色海洋地質研究院擁有的專業技術與地質實踐——掌握了該地區的大量基礎數據,并建立了三維地質信息管理系統。如此,方有了化鹽堿地為生態園的美好希冀。
綠色或成礦業開發最基本條件
2015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召開之前,中國礦業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籌備了2015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建設大會。之前,中國礦業聯合會還在北京舉行了一次綠色礦山促進工作委員會會長、秘書長、專家顧問聯席會議。這次聯席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負責人介紹當前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現狀、問題及今后的方向;調整綠色礦山促進工作委員會的組織機構;討論第二批綠色礦山試點單位評估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對2015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建設大會和201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綠色礦山論壇兩個會議方案的意見。綠色礦山建設下一步怎么搞,有哪些新的政策,才是本次聯席會議的參會代表特別是礦山企業關注的重點。
點評:我國綠色礦山建設逐漸深入人心,一批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脫穎而出,一些省份也積極探索省級綠色礦山試點,不僅為社會所認可,而且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綠色因素在礦山開發、標準制定、試點評估中越來越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為礦山開發設置一道綠色門檻,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更系民生福祉。
績溪縣防治地災“耳聰目明”
安徽省績溪縣位于皖南山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頻發,是該省地質災害的重點縣。但近年來,該縣未發生一起人員傷亡的地災事故,2014年被國土資源部表彰命名為全國首批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這其中,“千里眼”、“順風耳”立下了汗馬功勞。該縣實現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聯網,并在安徽省率先建立了“12121”地災固定電話預警自動反撥語音提示系統。
點評:對于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而言,“幾年來沒有一起人員傷亡的地災事故”的確是個奇跡。但這其中定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投入?兿h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并不是什么真的“眼”和“耳”,而是其在重大地災隱患點安裝的墻體裂縫報警器、山體滑動報警器和自動雨量監測器,以及在全省率先建立的固定電話預警自動反撥語音提示系統。有了這些先進裝備,績溪縣便對地災隱患實現了遠程科技監測,做到了“耳聰目明”。
陜西治水:資源大省的尷尬與抉擇
陜西省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能源等資源工業的重要接續地,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陜西已經形成了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在帶動陜西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留下了巨大的環境隱患。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陜西省不得不做出決斷——對落后產業實施“關停并轉”。這中間當然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僅有企業、相關從業人員,還有政府的財政收入。陜西省委、省政府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頻下狠手治理污染。
點評:“治秦先治水,興秦先興水!弊怨乓詠,陜西社會經濟發展就與當地河流的治理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經濟發展了,水環境卻被污染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甚至還會拖了發展的后腿。對于陜西而言,坐擁豐富的礦產資源并借以推動工業發展,是其先天之幸;但河流為陜西省污染最嚴重,甚至成為國內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卻是陜西不得不直面之痛。盡管面臨著諸多尷尬和困難,但治水卻是陜西的不二選擇。
遙感技術助力山西地質災害防治
記者從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了解到,該局遙感中心完成的山西省突發地質災害遙感監測指揮系統項目通過了山西省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目標明確、技術先進、應用廣泛,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在同類研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悉,該項目綜合研究運用了航空航天遙感、移動測繪、衛星通信、地理信息服務等高新技術手段,通過多種系統和設備的高效集成,建成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監測車平臺和衛星通信系統中心站;研究建立了應急監測數據庫和突發地質災害遙感監測系統軟件;建立了一套空天地一體化、全流程、協同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遙感監測技術體系。
點評:提起山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如今,山西因長期煤炭資源開采而形成采空區等地災隱患卻猶如一道道傷疤一樣鑲刻在大地上,令人觸目驚心。如何有效防治地質災害,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其中,完善的體制機制必不可少。而先進的技術則仿佛地質災害防治的一雙翅膀。地質災害防治得先進技術,便如魚得水。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借助于這一高新技術,山西便實現了對全省范圍內突發地質災害的遙感快速監測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