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經濟帶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地質調查工作大有作為。
就長江經濟帶而言,地質調查工作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如何提升支撐能力?“十三五”期間的地質工作有何計劃?將創新構建成怎樣的工作聯動協調機制?12月11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地質工作研討會上,與會人員圍繞這些議題進行了研討。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這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眹临Y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在會上介紹說,中國地質調查局始終把支撐服務國家“三大戰略”擺在重要位置,編制的一系列成果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他強調,應充分認識地質工作對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基礎作用;下一步,一定要聚焦需求這一目標,努力提升地質工作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水平。
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發展意義重大
可以說,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近年來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家積極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等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1個省市,面積205.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這一區域的國土面積占全國陸域面積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平均城鎮化水平約為53%,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26萬億元,占全國GDP的4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4.46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
如此重要的區域地位必將賦予更值得期待的發展成果。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提出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加大地質工作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支撐服務作用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辩娮匀唤榻B說:“指導意見提出的七項重點任務都與地質工作密切相關,都需要我們做好支撐服務!
據介紹,指導意見出臺后,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立即響應,精心組織,部署開展了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程,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地質支撐服務工作全面展開。
加強綜合調查是區域發展的需要
毫無疑問,區域經濟實現發展,加強地質綜合地質調查是關鍵。
就長江經濟帶而言,這里國土資源豐富且潛力巨大,也迫切需要通過加強綜合地質調查將該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具體如何加強?鐘自然列出了一系列的工作明細——打造沿江綠色能源產業帶,迫切需要加強新能源勘查與開發,將資源潛力轉化為生產能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加強地質找礦工作。發展綠色農業和特色農業,迫切需要加強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工作。
鐘自然介紹說,長江經濟帶頁巖氣資源豐富,可采資源量15.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62%。長江經濟帶淺層地溫能和地下熱能資源豐富,每年可利用熱量折合標準煤2.4億噸,相當于2014年長江經濟帶燃煤量的19%。此外,能源金屬鋰資源豐富,四川甲基卡發現亞洲最大的能源金屬鋰礦床,探明資源儲量188萬噸。
“加快這些新能源礦產的調查、勘查、開發,將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辩娮匀徽f,加強地質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將為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資源基礎。
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地勢階梯,地貌單元多樣,地質條件復雜,活動斷裂、巖溶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地面沉降等地質問題突出。重大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城鎮化格局優化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也迫切需要加強長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
“地質災害問題突出,就需要加強地質調查,支撐過江通道、高鐵的規劃和建設。國土開發強度較高,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性矛盾突出,就需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支撐沿江城鎮化格局優化。老礦山面臨資源枯竭和綠色轉型問題,就需要加強深部找礦和礦山環境地質調查!辩娮匀蝗缡钦f。
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良好開端
可以肯定,地質調查工作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始終充當著基礎性和先行性作用。
今年初,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編制了《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重大地質問題圖集》。2015年7月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地質調查基礎上,充分利用地質資料和地質支撐優勢,會同長江經濟帶11。ㄊ校﹪临Y源部門,著手組織編制了《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地質調查報告》。
此次會議上,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發布了《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地質調查報告》,并向長江經濟帶上的11個。ㄊ校┯嘘P部門贈送了《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重大地質問題圖集》、1∶5萬資料光盤和年報等材料。
“這是地質調查工作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一個良好開端!辩娮匀徽f。
記者了解到,在編制過程中,中國地質調查局緊密圍繞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重點任務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系統梳理了長江經濟帶以往地質調查成果,全面研究了長江經濟帶耕地、地熱、頁巖氣、鋰礦等資源能源條件以及巖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活動構造、地震等問題,提出了長江經濟帶建設需要關注的四大有利資源環境條件和四個重大地質問題。
調查表明,長江經濟帶區內主要活動斷裂帶94條,巖溶塌陷高易發區23.5萬平方千米,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隱患點10.7萬余處,地面沉降嚴重區約2萬平方千米。
“這些地質問題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不同的工程建設遇到的地質問題不盡相同。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過程中應對這些重大地質問題予以高度關注!辩娮匀粡娬{說。
在這次會議上,鐘自然從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重大工程建設、服務長江流域產業升級、服務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和民生工程建設等5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地質工作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已經取得的初步成效。
“地質調查工作緊緊圍繞長江沿線各省市區域重大需求,服務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睂Υ,他感到十分欣慰。
未來將以解決重大地質問題為導向
當前,中國地質調查局正緊扣“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全力組織實施地質調查“九大計劃”。
“九大計劃”都不同程度部署了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作。但“十三五”期間地質調查工作如何支撐服務,必須提前謀劃。
對此,鐘自然提出,一定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提升地質調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水平。要堅持創新機制,建立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作聯動協調機制。要堅持資源共享,構建長江經濟帶的地質信息統一平臺。要堅持高效服務,促進地質調查成果及時轉化應用。
鐘自然介紹說,“十三五”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關于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要求,以支撐服務黃金水道功能提升、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打造等重大任務為目標,以研究解決影響和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地質問題為導向,開展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作。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長三角、皖江、長江中游和成渝4個經濟區,沿江、沿海和高鐵沿線3條發展線和重要城鎮區、重大工程區、重大問題區和重要生態區4個重點區,深入開展部署6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圍繞新型城鎮化戰略,開展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環境地質調查;二是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開展長江中下游、西南三江、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調查和川渝、鄂西、滇黔等地區頁巖氣資源調查;三是圍繞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沿江、沿海和沿高鐵發展帶工程地質調查;四是圍繞重大地質問題,開展長江中上游地區巖溶塌陷調查、主要斷裂帶活動斷裂調查、上游山區城鎮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五是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開展中西部地區1∶25萬和東部地區1∶5萬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六是圍繞生態廊道建設,開展丹江口庫區、鄱陽湖地區、三峽庫區等生態脆弱區環境地質調查。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作,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聯合長江經濟帶11。ㄊ校﹪临Y源部門,創新構建中央和地方地質工作聯動協調機制,按照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劃分的原則,共同推進地質調查工作,構建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體系。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地質調查局與11。ㄊ校﹪临Y源廳(局)簽署了《長江經濟帶地質工作協調機制》。
“讓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地質支撐,為國土資源管理中心工作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做出我們地質人應有的貢獻!”鐘自然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