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西澳鐵礦項目是中國企業迄今為止在海外礦產資源領域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澳大利亞資源領域為數不多的中資100%控股項目,也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典型的失敗案例。
吃一塹、長一智,今天帶您了解中信泰富西澳鐵礦項目。
一、榮智健的中信泰富
正事開始前咱先來扒一扒中信泰富這家公司,中信泰富在香港上市,其最大股東為中信香港,隸屬于中國大型央企——中信集團。

中信泰富的掌舵者榮智健更是一代傳奇人物,他的伯祖父榮宗敬、祖父榮德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奠基人,父親是前任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1、紅頂商人
1978年,榮智健只身南下香港打拼,利用榮家在香港碩果僅存的一些資產,先后開辦了電子廠、美國加州自動設計公司,短短數年就積累了數千萬港元身家。
1986年,在香港小有名氣的他加入父親榮毅仁掌舵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信集團前身),成為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他領航下的中信香港重資本運作而輕實業,如同猛禽般在資本市場左沖右突。通過收購國泰航空、香港電訊、恒昌行等以小博大的高風險投資,使中信香港在短短幾年內增值數十倍,并成功借殼泰富成為上市集團。
當時年營業額只有2.42億港元的中信香港,要收購實際凈資產77億的恒昌行,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因每次都得到國務院的鼎力支持,當時正值九七香港回歸之際,標榜愛國唯恐不及的香港富豪們更是鼎力相助。
榮智健在資金籌措和人脈運用上如魚得水,從沒有遇到什么邁不過去的坎。

2、西澳鐵礦項目慘敗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卻敗在了西澳鐵礦項目上。

中澳鐵礦項目開工于2006年,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產。但項目開工后,投資一路水漲船高,幾度陷于停頓,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將鐵精礦粉裝船出口,比原計劃晚了4年,且超支了80億美元。
2009年,作為此次項目負責人,67歲的榮智健因涉嫌利用鐵礦項目炒外匯致企業巨額虧損,不得不從香港中信大廈黯然離去。
打造一個百年家族傳奇,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而要將這根基毀于一旦,則只需一個足夠嚴重的錯誤決策。
二、西澳鐵礦項目的經驗教訓
西澳鐵礦項目留下了諸多教訓,這些教訓也給想投資海外礦業項目的中資企業敲響了警鐘。

1、項目選擇與調查
西澳鐵礦項目:
該項目規模大,生產流程長,需要配套包括港口、道路、管道、海水淡化廠和發電廠設施。并且該項目磁鐵礦含量較低,且礦石硬度較大,在采選方面技術難度很高。
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此前并沒有海外大型礦山開發經驗,中信泰富的準備無法與項目的巨大規模、技術瓶頸和復雜的投資環境相匹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隱患。
小結:海外礦業投資,要認清自身優劣,并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選擇與公司人員、技術儲備和管理實力相匹配的項目,切勿盲目。
2、總承包商的選擇和管理
1)總承包商的選擇
中冶集團在海外做過很多項目,但沒有在澳大利亞承攬工程項目經驗,對在澳大利亞實施工程建設的法律環境、市場條件等因素了解不夠全面,在施工中遭遇諸多障礙。

缺乏經驗導致的預判不足和預案欠缺,使得項目工期嚴重拖延,項目成本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2)對總承包商的管理
中信泰富在初期沒有一支項目建設管理團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度依賴總承包商中冶集團。
在中澳鐵礦項目中,工期多次延誤,費用大幅增加,首批鐵礦石出運的預期時間從2009年初延至2013年底,根據合同,中冶集團延誤了規定的工期而使中澳磁鐵礦項目蒙受損失,業主有權按照合同價格的0.15%獲得按日的賠償。但該條款可能沒有得到實際執行。
小結:海外投資項目實施的招標中,應從有當地項目實施經驗的企業中選擇總承包商。同時,自己也必須進行調研并建立一支精干和專業的項目建設管理團隊,嚴格執行合同,及時發現和協調解決問題。
3、交易對手的選擇
遴選當地合作伙伴,是影響跨國投資成敗的重要因素,中澳鐵礦項目的種種遭遇,提醒中國投資者在選擇合伙人之前務必擦亮眼睛。
2006年中信泰富從克萊夫?帕爾默(Clive Palmer)手中收購了20億噸的磁鐵礦開采權,而帕爾默在澳大利亞礦業人眼中是一位“難纏的角色,愛打官司”。但中信泰富并沒有對其進行充分了解,且合同并不明確,許多模棱兩可用語,造成帕爾默抓住漏洞,起訴中信泰富,后續紛紛擾擾,讓中信泰富痛苦不已。
4、認清行業發展趨勢
2006年,當該項目首次被提出時,中國急需鐵礦石,用以煉成鋼鐵,鐵礦石處于高位運行。同時中國鋼企一直指責全球三大鐵礦石巨頭把鐵礦石價格抬得過高,該項目是中國試圖擺脫他們挾制的重要嘗試。
但隨后,鐵礦石的供求形勢急轉直下,鐵礦石價格大幅下降。中信泰富錯誤估計了行業發展趨勢,造成企業進退兩難的局面。
三、總結
一是忽視投資環境,容易被巨大的礦產資源潛力所誘惑,忽視了投資環境方面的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社會風險、人文風險等等。
二是忽視軟實力的作用,用國內的理念和文化去應對國外的問題。大量的實例表明,這方面的失誤造成的損失可能比勘查失誤的損失還要大。
三是忽視合作伙伴,無論是承包商還是交易伙伴,必須慎重選擇,經驗和市場規范運作必不可少。
國家鼓勵走出去和海外投資,但中資企業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切勿盲目投資,造成國家資產流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