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小小的島國,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26億,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
什么都沒有,什么原料都靠進口,可人家的第一大鋼鐵企業——新日鐵住金,已經卯足力氣,掄到競爭力世界第二了!
一、經營狀況
近幾年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以及私人消費和企業資本投資放緩、出口下滑的拖累,同時還有新日鐵住金公司主要出口市場——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新日鐵住金的經營狀況不甚良好。
從2014、2015年的利潤情況分析,凈利潤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2016財年一季度還出現了成立以來的首度虧損。

2016財年一季度(2016年4-6月),新日鐵住金粗鋼產量為1116萬噸,同比增幅為2.5%;凈銷售收入10511億日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11.8%和16.9%;營業利潤虧損74億日元,為新日鐵住金成立之后的首度虧損;凈利潤虧損額由2015財年四季度的76億日元激增至146億日元。

在新日鐵住金五大部門中,基本每個部門的凈銷售收入均出現同比下降的趨勢,其中兩個部門的經常利潤出現盈利轉虧損的情況:煉鋼及鋼結構部門虧損161億日元,化工部門虧損12億日元。
盡管已經虧損至此,但和世界范圍內均不同程度“罹難”的鋼鐵企業對比,新日鐵住金已經做的很好了。
二、產品組成
在新日鐵住金所生產的鋼鐵產品中,熱軋卷占49%,冷軋卷占24%,板材占13%,線材占3%,不銹鋼占1%,其他占9%。其中,熱軋卷將近占到了新日鐵住金產品組成的一半,這是由于鋼板的原產地是日本,而下游加工產線通過合資公司轉移到了海外,從中獲得權益利潤。

新日鐵住金的高等級鋼產品則主要包括高級終端汽車板、能源用厚鋼板、無縫鋼管、大口徑管以及超高強度建筑用鋼等。

新日鐵住金在日本國內市場的銷售份額占到了46%,亞洲其他地區合計占35%,歐洲、北美和中東占到了約20%。受益于日元大幅貶值,新日鐵住金積極擴大出口,在國際市場卜的競爭力大增。在亞洲,新日鐵住金繼續加大對日本汽車制造商設廠地區(中國、韓國、臺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出口;向這些地區出口汽車的相關產品,通過合資公司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客戶建認聯系。自從合并住友金屬以來,新日鐵住金無縫鋼管、超高級別能源用鋼等產品的市場份額均有所提高。
三、鋼鐵巨人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
1、合并助力發展
新日鐵住金發展至今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1)1970年3月,八幡、富士兩家大型鋼鐵公司分而復合,形成新日鐵;
2)新日鐵、住友金屬以及神戶制鋼三方于2002年11月份,正式簽訂軟聯盟協議,宣告了以新日鐵和住友金屬為核心的戰略軟聯盟開始形成;
3)2012年10月1日,新日鐵公司與住友金屬公司正式合并,形成新日鐵住金,并一躍成為當時全球產量第二的龍頭鋼企。

縱觀新日鐵住金歷史上前三次合并,不難發現其在合并背景、合并動因及最終的合并效果都呈現出一定的共同特征。
三次合并基本都發生在宏觀經濟偏弱、行業供需惡化及國內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合并動因都源于在政府或政策助力情形下,合并參與主體在前期合作基礎之上試圖通過合并產生產能協同性,以擴大優勢產品的產量與品質優勢,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合并效果總體來講是顯著的,三次合并均實現了公司優勢產量增長,隨之帶動行業集中度提升,同時公司自身市場占有率以及出口得到提升,并最終實現業績好轉。

2“壯士斷腕”才是關鍵
為了提升企業全球范圍的成本競爭力,創建最優生產體制,新日鐵住金力爭實現每座鋼廠的煉鐵、煉鋼和軋鋼產能能夠實現滿負荷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削減可變成本,實施低成本運營。同時通過整合新日鐵和住友金屬的技術,創建國內各地區最佳生產體制,提升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推進全球戰略,擴大海外生產線;缺乏競爭力的生產線停產或減產。
在高爐方面,新日鐵住金自2016年3月12日正式關閉君津廠3號高爐后,在日本國內7家鋼廠正運轉的高爐數就已減至13座,下一座計劃關停的高爐將是小倉廠留下的最后一座高爐。
這些高爐中大多數的規模超過了4OOOm3,核心工廠大分和君津的高爐規模則超過了5OOOm3,八蟠廠新建的戶煙高爐規模更是超過了6OOOm3。

新日鐵住金還計劃在今年2季度關停君津廠1號煉鋼車間的一座220噸轉爐,目前1號煉鋼車間有3座轉爐,最終計劃僅維持一座轉爐生產,另一座轉爐何時關停尚未確定;在2018財年末關停八幡廠附近小倉廠留下的最后一座高爐(內容積2150立方米),屆時小倉廠的鐵水將由附近八幡廠供應。
和歌山廠2號高爐在換襯改造后仍未復產,原計劃2013年1季度點火,但鑒于市場需求變化,復產計劃推遲。軋制方面,該公司還將關閉鹿島廠、和歌山廠、名古屋廠、君津廠的14條冷軋、酸洗以及鍍鋅、退火、焊管生產線。
四、下一波“抱團”讓高爐集中
據悉,為了緩解中國去產能給日本帶來的市場影響,新日鐵住金將在2017年3月左右實現收購同行、排名第四的日新制鋼。新日鐵住金與日新制鋼簽署了備忘錄,新日鐵住金計劃將對日新制鋼的出資比例將從目前的8.3%提高至51%-66%,日新制鋼將在成為新日鐵住金的子公司。
日新制鋼是日本第四大鋼鐵企業,主要生產不銹鋼材、建筑用鋼板和汽車零部件用的特殊鋼材。目前新日鐵住金是日新制鋼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8%。
值得注意的是,日新制鋼最早將會在2019年度關停設在廣島縣吳市的吳制鐵所的2座高爐中的1座,轉為從新日鐵住金采購半成品,此前二者在相互供應半成品方面存在合作關系。自此,日本國內的高爐廠商將被整合成新日鐵住金、JFE控股和神戶制鋼所3家。
人家日本的高爐不僅產能集中,而且容積大,而中國的高爐……
你們看看吧。

以高爐的容積來看,基本上我國的高爐均為小型,基本集中在500-2000立方米區間,產能約為5.26億噸;在大容積高爐的數量上則相對很少,3000立方米以上容積的高爐僅有29座,且基本為國企。

從地區分布上講,除去京津冀地區之后,高爐主要集中分布在華東地區,共268座高爐,西南地區則以108座高爐占比16%,居第二,華北地區則以83座高爐占比12%尾隨其后,位列第三。
這還是沒算上河北這個鋼鐵大省的情況,河北的高爐,尤其民企小高爐的數目更多!這樣密集的小高爐,和人家的大容積高爐相比,中國鋼鐵劣勢立顯。
鋼鐵企業多而不精,沒有一家企業能在國際鋼鐵行業中站住腳,更別提掌握話語權,所以被鐵礦石價格“調戲”的局面至今沒能解決;央企和地方國企“各自為政”,最好互不干擾,可一旦利益沖突出現,會……
去產能,道理簡單,說的容易,卻又最難實施。
我們做不好的,人家日本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將鋼鐵行業“去腐肉”,去產能,精煉技術,隱隱有稱霸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