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鋼是重大裝備制造、重大工程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國防先進武器所需的核心、關鍵材料,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標志。

許多人都認為中國鋼鐵已經發展的很好了,中國高鐵全線自主化設計生產,甚至走出國門,國內航母亦成功“破殼”……但事實上,從數據和案例看,中國的特鋼產業和世界同行相比,還差了很多。
一、中國特鋼
按照我國鋼鐵工業界的習慣分類方法,特殊鋼分為:優質碳素結構鋼、合金結構鋼、軸承鋼、彈簧鋼、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不銹鋼及電工用鋼八大類,也可以簡單分兩大類:中低合金特殊鋼(碳結、合結、軸承、彈簧、碳工)、高合金特殊鋼(合工、不銹)和特種合金材料。
從1950年以來,我國特殊鋼產業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特殊鋼系統初建時期:
1953年~1963年,這一時期我國除恢復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撫順鋼廠、大連鋼廠、太鋼、大冶鋼廠、重慶鋼廠等骨干企業以外,在蘇聯的援助下新建了北滿特鋼、本溪特鋼、上鋼五廠、北京特鋼。同時在電爐容量、冶煉工藝、生產品種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至此,我國特殊鋼產業逐步形成。

(2)特殊鋼產業“對口支援、自主發展”時期:
1963年~1980年,特殊鋼行業在沒有外援的條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了“三線建設”。這一時期在戰略重點區域對口援建了長城特鋼、西寧特鋼、貴陽特鋼等鋼廠,同時許多省也建設了地方特鋼企業。
這一時期,不但擴大了特殊鋼的產量優化了國內的布局,同時也擴大了品種,形成了撫順特鋼、上鋼五廠、長城特鋼三家高端特殊鋼生產線和19家特殊鋼骨干企業,進一步完善了特殊鋼產業體系。
(3)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特殊鋼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1980年~2010年,隨著民營和合資企業的崛起,大量引入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現代化裝備,實現了特殊鋼行業裝備大型化和工藝現代化,極大的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按箅姞t—LF—VD(VOD)—CC—CR”短流程工藝和“鐵水—轉爐—RH—LF—CC”長流程工藝成為特殊鋼生產的主流程。
至此,我國特殊鋼流程基本完整(轉爐流程、電爐流程、特冶流程),產量及品種大幅度提升。質量水平也逐步提高,特殊鋼對我國制造業的支撐地位逐步顯現。
二、中國特鋼的產量
在特鋼的高速發展時期,依托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我國的特鋼產量實現了穩定的增長。
我國特殊鋼粗鋼產量從2001年的1166.4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3854.7萬噸,年均增長16.1%。特殊鋼材產量由2001年的949.0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3399.6萬噸,年均增長17.3%。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鋼鐵工業統計年報提要》、《中國鋼鐵工業統計月報》。
按特種鋼的品種分,2001年-2009年的產量變化如下表。從2001年到2009年,我國特殊鋼材中的棒線材產量增幅1404.5萬噸,年均增長20.1%,相應在特殊鋼材中的比例由44.37%上升到53.70%;板帶材產量增幅846.6萬噸,年均增長16.0%,相應在特殊鋼材中的比例由38.96%下降到35.78%;管材產量增幅217.1萬噸,年均增長13.8%,相應在特殊鋼材中的比例由12.62%下降到9.91%。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鋼鐵工業統計年報提要》、《中國鋼鐵工業統計月報》。
接下來,看一看我國特種鋼材的進出口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鋼鐵工業統計年報提要》、《中國鋼鐵工業統計月報》。
相比日德等發達國家,我國特鋼產品的差距還體現在主要特鋼品種出口單價和進口單價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不銹鋼棒線材4.46萬噸,平均到岸價格為3991美元/噸;出口3.14萬噸,出口單價僅為2993美元/噸。同期,我國共進口不銹鋼板帶31萬噸,平均單價為3216美元/噸;出口36.98萬噸,平均單價僅為2336美元/噸。
上半年我國共進口合金鋼鍛材3000噸,平均進口價格高達5000美元/噸;出口4.76萬噸,平均出口價格僅為1554美元/噸;而鍋爐鋼管共進口4.43萬噸,平均價格達到7697美元/噸,出口量為3.25萬噸,出口單價只有2215美元/噸。
三、特鋼現狀
1、世界各國的特鋼情況
從世界范圍來看,特鋼產業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兩國在全球特殊鋼市場所占的份額分別達到20%和18%。
歐洲、美國、日本是特殊鋼傳統強國,高端特殊鋼生產量大于消費量,出口量較大:
特殊鋼總產量約占全球鋼產量的10%~15%。特殊鋼占比最高的瑞典,為55%,日本、德國占比22%、法國、意大利占比17%、韓國13%、中國占比僅為5%。而2012年全球1500萬噸特殊鋼貿易中,日本占比33%,德國占比20%,美、英、法、瑞典等國占比40%,中國僅占1.8%。
(注:數據來源網絡,存在一定出入)
美、日、歐洲特殊鋼發展的動因和特點不盡相同:
美國依托其強大的航空航天工業和軍工產業促進了特殊鋼(特別是鎳基合金等高端產品)的發展;日本以其強大的汽車工業為后盾,成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國;德國憑借其強大的裝備制造業帶動了特殊鋼產業的發展,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特殊鋼生產大國,歐洲其它國家則以專業化的產線和高端特殊鋼產品在特殊的行業和領域領先于世界。這種狀況形成了目前的格局:特種合金、高端特殊鋼美國領先、汽車用鋼日本為主、機械制造用鋼德國主導、工模具鋼以歐洲為主。

2、我國特鋼的情況
在“十一五”期間,鋼鐵企業經歷了兼并重組大洗牌,這一時期幾家特鋼企業破產,部分被民營資本收購,一些被大型鋼鐵企業兼并。
經過這一階段的重組以后,逐步形成了我國三大特鋼企業集團:東北特殊鋼集團公司、寶鋼特殊鋼分公司、中信泰富特殊鋼集團公司;三大專業化特鋼企業:太鋼不銹、舞陽特厚板、天津無縫管為主的格局,以及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專業化生產線。
除此之外,我國的特殊鋼產業呈現國有專業特殊鋼企業、民營特殊鋼企業、地方專業特殊鋼企業和大型鋼鐵集團下屬特殊鋼企業并存的現狀。雖然這四類企業各有千秋,但在鋼鐵產能總體嚴重過剩,高端特殊鋼仍有較大缺口的復雜背景下,除中信特鋼集團和少數幾家民營專業化特殊鋼企業盈利外,占特鋼行業總量80%以上的企業虧損,經營舉步維艱,生存日益艱難。
其中,今年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東北特鋼這顆“北方特鋼之星”的隕落。
東北特鋼是北方最大的特鋼公司,總部位于遼寧省大連市,其主要產品包括汽車鋼、工模具鋼及軸承鋼等高附加值的特殊鋼,在汽車、工程機械以及軍工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但自今年3月以來,東北特鋼接連發生債務違約。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共發生連續8次、總計50.7億元的債務違約,東北特鋼被冠以“違約王”的稱號。
而“董事長楊華上吊身亡”的事件更是讓這家堪稱中國特殊鋼行業龍頭企業的東北特鋼集團上下蒙上不祥之云。

其實,事件爆發之前,東北特鋼就已經“千瘡百孔”:
去年上半年,東北特鋼酸洗廠房發生失火,由于酸洗適用范圍廣,部分熱軋產品(包括帶鋼)、所有的冷軋產品、涂鍍產品、特鋼、不銹鋼都會用到酸洗,東北特鋼很多訂單沒法接,生產受到影響。
而酸洗廠房的燒掉,僅僅是東北特鋼經營壓力擴大的一個象征。雖然2015年的相關公布數據中,利潤總額仍是正值,但在整個鋼鐵行業的艱困時刻,一家老派國企的“浴火重生”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事實上,公司負債率的居高不下,與東北特鋼包括大連基地搬遷改造在內的擴大生產等項目投資相關,上百億的投資讓東北特鋼的融資需求迅速攀升。數據顯示,在2007年,東北特鋼負債率從最初的65%飆升至80%上下,這凸顯了集團陡然上升的周轉壓力。
就這樣,東北特鋼輝煌的時代成為過去。
9月21日,有消息稱,東北特鋼違約債券承銷商確認,東北特鋼將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此前還有消息稱,東北特鋼各債權銀行接到通知,遼寧省政府決定對東北特鋼實施破產重組,9月底推出具體方案。但東北特鋼并未對破產重組事宜做出直接回應。
目前,在遼寧、黑龍江兩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各條生產線全力組織生產市場急需的盈利產品,員工隊伍穩定,生產現場一派繁忙。
忙碌能不能緩解困局,我們尚未可知,只能期望東北特鋼能早日“重展雄風”,期望這次的東北特鋼事件不會給特鋼市場帶去太多的動蕩。